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罪與贖

罪與贖
文中提到Ekelund和Hébert(1992)提出一種詮釋,認為這是天主教在中世紀時,因為在「宗教市場」上出現新競爭對手,市場占有率受到挑戰與威脅,不得不推出新產品(煉獄說、贖罪說)來鞏固地盤。
主要的論點是:如果教徒能以「購買贖罪券」來減輕罪惡感,教會就可以讓「罪惡感的成本降低」;信徒只要花錢,就不會把罪惡帶入地獄,可加速進入天堂。贖罪劵的主要生產者主要是各大教派,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信徒,二方面教會能增加許多收入。三方面可以減少其他教派與異教學說的威脅。
我認為他們的觀點是對的,像是羅馬古代的時候教皇的權力是比君王還要大的。有時候歷經改朝換代,戰爭,篡位或是外來的影響都會對一個國家產生新的衝擊。我想天主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古時候的天主教徒去望彌薩的時候是不用帶聖經的因為他們都不識字,他們多半是低下階層只有僧侶還有主教那些神職人員才認識字,而且望彌薩的時候只有主教或僧侶
能夠讀聖經。他們相信上帝的旨意或是上帝的真理只有他們能夠傳達,所以當人們有事情
就會尋求神父告解。真不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樣愚蠢的時代因為他們養了一群文盲和愚笨的人
是很容易控制。我想在文章上說的很清楚他們推出可以減輕罪惡有可以吸引更多的信徒還能增加收入,他們是利用人的愚蠢對罪的害怕來牟取暴利難怪馬丁路德要改教。教會在想鞏固權力的情形之下收買人心又能賺錢真是一舉兩得。他們是為了想要掌握權力才出此策,因為有權力有人心有神他們就能為所欲為。
  但是教會在賣贖罪劵時是面對廣大的民眾需求者。同時可能會出現更多不知名的教會在賣贖罪劵,為了滿足廣大的需求者,使得不同階層的需求者有更多的選擇。贖罪劵時利用了人類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來讓人得到只要花錢就能得到心靈上的安慰。如果只要用更低的價格就能得到同樣的心靈上的安慰,有誰要付更高的價格來得到同樣的效用。
  東方的宗教裡,同樣也由於贖罪劵一樣的東西。每個大小寺廟地都會設一個香油錢的箱子是讓信徒行善積德,其作用不也同贖罪劵一樣。而在台灣的社會裡什麼時候開始燒一些紙錢或是金銀財寶。紙錢燒一燒神明跟魔鬼真的會收到我們的誠心誠意嗎?所謂"有拜有保佑,無拜就出代誌"

"有空就要多拜神明 做壞事的時候想說有保佑 也會比較安心
做壞一次 就要多拜一次 別在浪費時間 因為人類不知道何時才會悔改
無神的時候才能悔改
太慢了啦 來唷 大家趕快來拜 神明跟魔鬼根本沒什麼戰爭存在
有拜真正有保佑喔 你干知 你干知 你干知"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神與人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joq&b=37&f=1141200204&p=0
(神:大支)
神只給你們七情和六慾 人類卻把他改變成色情和暴力
是誰把地球這顆蘋果變得又苦又澀 所以撞到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 把人類拉下地獄
人類殺害生命創造減亡 一分比一秒更醜陋的人心
什麼才是信仰 求原諒 我是個教人為善的出發點
當你跪在我的面前祈求默念 是那一面
看的見 只有是再度踩上違背良心那一條禁忌線
點線面無法連貫 人生計算公式已經混亂
人間的加減乘除被病毒入侵無法運算 一直重覆的惡性循環 讓愛當機
高科技能把機器變得有生命 卻也把人變成機器 唉 天空依然是一閃一閃亮晶晶
但人類已經開始猶豫要買地上的鑽石還是想摘天上的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
(人:精蟲)
我手上的那粒勞力士滿天星看起來也是 一閃一閃亮晶晶
我的手就算擱怎樣金爍爍 還是摘不到天上的那一顆星 金光閃閃爍
這裡是那裡 在這個世間一定有好壞 我們也不是神明住在天上永遠不會死 無錯誤的地方
當然我也想什麼都很美好 但是美好通常都給世間的現實打倒
這就是人間 你說對嗎 是一直都在做對 還是一直在做不對 是一直都在改變 才是人生的路途
快樂和甘苦是一體二面 開始和結束是那一日 審判之日
神明 我是有罪還是無罪 ㄟ擲這個筊 有拜有保佑 第二筊 無拜出事情
最後一筊 是你創造人類 還是人類創造你 現在 審判開始
(神:大支)
我真的存在 我不存在 每個人都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個問題或許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你干知
神無法改變一切 但是人可以改變一切
神不能改變人的遭遇 神能改變的就是讓人心向善 給人正確方向和信心
讓黑人脫去黑皮膚最好方法就是給白人 白色的心
這是我會存在的原因 人之初 會不會變三字經 性本善
當你小時候最愛的無敵鐵金剛 打不倒 自己變成的雙面人時 怎麼辦
不要讓天真無邪的捉迷藏 變成要捉住別人的把柄
不要讓媽媽問你的猜謎 變成要猜出別人的心機
不要讓撲克底牌翻出時 就是攤牌的時機
(惡魔:大帝)
拜請 拜請 你是在拜誰呀 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 你心裡拜的其實就是我啦
神愛世人 我也愛你們 有空就要多拜神明 做壞事的時候想說有保佑 也會比較安心
做壞一次 就要多拜一次 別在浪費時間 因為人類不知道何時才會悔改
無神的時候才能悔改
太慢了啦 來唷 大家趕快來拜 神明跟魔鬼根本沒什麼戰爭存在
有拜真正有保佑喔 你干知 你干知 你干知

[心得] <為什麼歐洲的教堂要蓋這麼大這麼久?>

我同意用「超額設備」(excess capacity)以及孔雀開屏效應來當作蓋教堂的理由.超額設備說的是蓋一座比實際需要還大很多的教堂,來阻擋其他宗教的進入與競爭;孔雀開屏效應則是天主教先搶光對手的可能生存空間,讓自己獨自壯大,然後又以這麼雄偉的教堂(好像是孔雀的漂亮大型尾扇)來炫耀,一方面吸取更多的資源(磁吸效應),二方面又可嚇阻潛在的競爭者與威脅者。
但我有另外一個想法:天主教在那時候應該更出於統治者心態,單純的想掠奪地方資源後在當地消耗掉.為何這樣說呢?人民越窮就越倚賴宗教,越倚賴宗教就越便於統治.而且把當地的人力物力進行消耗,還可以避免地方勢力的發展,免得遭到推翻.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維京人的經濟轉變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西歐被稱作「維京人」而在東歐被稱作「瓦蘭吉人」的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北歐從事著海盜和商人的雙重工作。9世紀中葉,他們開始沿著從波羅的海東部到黑海和裡海的水路探險。沿河居住的斯拉夫人經常雇佣這些人為保護者。
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要向他們征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和裡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裡海,前往巴格達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向西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並且還向歐洲大陸進行了侵擾。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
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下決心要將這些海盜從蘇格蘭及附近島嶼清除出去,部分維京逃到冰島。北歐的傳說將他們描繪成無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紀的傳奇中又把他們描繪成強盜。歐洲人認為是斯堪的納維亞農民業餘去做海盜,但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可能這些人只是非法的強盜。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斯拉夫人中的海盜逃亡落腳在北歐。
從氣象史的角度來看,平均氣溫在10至13世紀之間,是四百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19世紀初期才又回暖。在這段小冰期間,最寒冷的是1590年代,以及1680-1730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2度。看起來數字好像很少,但已足夠讓當時接近北極圈的冰島被冰塊包圍,倫敦的泰晤士河和荷蘭的運河結凍,這些都是前所未聞的事。在氣候的角度來看維京人的經濟轉變,如果在當時的氣候下不得不讓他們的經濟產生轉變。海盜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在海上或是沿海地區劫掠。而且當時一部份的維京人受到挪威國王的清除時讓他們迫不得已的使經濟上產生轉變,而根據歷史資料看來維京人的經濟轉變可能是從商或是保護沿海的居民。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心得] <為什麼歐洲要殺害巫者?>

我贊同艾蜜莉˙阿斯特的見解, 人口壓力在經濟衰退的時候, 引起的戰亂或者是屠殺, 是變相的降低對糧食需求量, 在糧食供給量沒辦法再提高的狀態下. 至於為何專挑巫者來殺, 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原因:

1. 中古世紀時的歐洲普遍信仰為天主教及基督教, 可以說是教廷掌權的時代, 巫者被視為異教徒, 殺與不殺全依賴教宗的臉色; 再者, 遍佈的教堂就是歐陸最發達的網絡, 對消息的掌握以及傳遞可以說是無遠弗屆, 所以找出巫者接著處刑可說是一塊小蛋糕

2. 巫者通常為年老女性, 這跟台北車站那邊擺攤算命都是阿伯差不多意思: 在人口結構上屬於比較不具生產力的年齡層, 收入低, 就算有工會的組織還是被納為比較弱勢的一群. 巫師, 替人消災解厄看病驅魔占卜算命; 醫生在當時候是有的, 台灣人生病了比較傾向於看醫生而不是喝符水, 當時也是如此, 醫生有醫生的作用; 占卜算命好, 一次準兩次準卻不可能每次準, 有擲過筊摸過籤的台灣人也是知道的, 既然問神明都不準了, 問巫者會更準嗎? 驅魔的話, 教堂裡面也有在做, 台灣的廟裡面也有收驚的(這是題外話). 綜合上面三項, 巫者的職業技能需求彈性大, 收入低是理所當然的, 又年事已高, 所以是被挑上的一群